炎夏防暑湿
【导读】夏季的保健养生,也要注意气候变化和人体生理变化的特点。特别提出的是在夏季中还有一个名"长夏"的。所说的"长夏"是指农历的5月份正值"入梅",每天是多雨之时历来如此,故南宋诗人赵师秀题为"有约"的诗句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季的保健养生,也要注意气候变化和人体生理变化的特点。特别提出的是在夏季中还有一个名"长夏"的。所说的"长夏"是指农历的5月份正值"入梅",每天是多雨之时历来如此,故南宋诗人赵师秀题为"有约"的诗句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整个夏季气候的特点是由温转为炎热,人们在这样炎热的气候中,在人体的生理上也起了相应的变化。其变化表现在两方面:
表现在皮肤,皮肤由春季的疏松变为开泄,开泄是指皮肤的汗孔开放,从而使汗液能顺利地向外排泄,使体内的热量不断向外散放,从而保持了人体体温的正常;
表现在血脉的充盈,人在夏季,体表的血管,都自主的扩张,血液充盈,血流亦相对地加速,这是血管在进行自主调节。
古代医学家将以上两种生理变化用“阳外”二字来概括。所谓“阳外”,意为体表表现阳气旺盛。由于有了“阳外"的变化,而体内的阳气相对地不足,这不足与冬春季节相对而言,但并非病态。
基于上述情况,人在夏季生理变化,又概括为阳外而“阴内”。因此,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衡说“:夏日阴气潜内,腹中冷,物入胃,难消化。”他提示人们在夏季,天气虽然炎热,但不能贪食生冷。
此外夏季气候和内脏的关系,《内经》有“夏气通心”之说。
再有前面说到在夏季中有“长夏”,长夏多雨,多雨则湿度大,湿为阴邪其性湿滞,会使人体汗腺排泄不畅。由于阴雨天湿度大而影响人体不适,中医称它为“湿邪”,由于是外因产生的,故又称它为“外湿”。长夏之气对人体内脏的影响是脾,故《内经》曰“混气通脾”。
因此,夏季保健也需多多注意。
中药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