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如何养生,秋天养生的关键点
【导读】天一天天的变凉,早上天亮得也就越来越晚了,户外运动逐渐减少,但是人不活动就难受。那么深秋时节如何正确养生?关心健康的朋友们当然需要提前知道。在此,专家给出秋天养生四大忠告。
一:秋凉应当“冻”
秋天要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疾病的发生。
无论何种活动,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二:秋季防燥
进入秋季,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秋天的燥气。中医讲“秋主燥”,“秋燥”除了易伤肺之外,也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情况。我国民间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是说秋季阴盛于外而虚于内,若不能养阴就易生热病,就是我们老百姓说所的“上火”。不注意预防秋燥,泌尿系统感染就会“趁机发难”。
一提起“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多喝水。其实,对于预防秋燥来说,“吃”和“喝”都很重要,而且“喝”也不单单指的是喝水。
在吃方面,可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应适当向能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具体说来,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应季的蔬果类,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枣、荸荠等;三是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
秋季要多喝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我们只喝白开水,有时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因为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这时,可以用“朝盐水,晚蜂蜜”的方法“喝走”秋燥。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凉的盐水,晚上睡前喝一杯温的蜂蜜水。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水分,还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是秋季养生防燥的好方法。
三:不可乱进补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
1、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
2、慕名进补。有些人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
3、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4、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5、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四:锻炼要“四防”
秋令时节,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
1、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2、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运动过度。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4、秋燥。秋天气候干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盐水。
五:防肥胖
每年夏天,人的体重都会有所减轻,这是由于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能量消耗较大。夏天天热也容易睡眠不足,另一方面,夏季人们普遍食欲不振,愿意摄取清淡的食物,所以造成体内热量的供给不足。到了秋天,人们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
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早晨抓紧时间适当选择一定的体育锻炼。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秋天要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疾病的发生。
无论何种活动,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二:秋季防燥
进入秋季,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秋天的燥气。中医讲“秋主燥”,“秋燥”除了易伤肺之外,也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情况。我国民间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是说秋季阴盛于外而虚于内,若不能养阴就易生热病,就是我们老百姓说所的“上火”。不注意预防秋燥,泌尿系统感染就会“趁机发难”。
一提起“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多喝水。其实,对于预防秋燥来说,“吃”和“喝”都很重要,而且“喝”也不单单指的是喝水。
在吃方面,可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应适当向能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具体说来,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应季的蔬果类,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枣、荸荠等;三是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
秋季要多喝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我们只喝白开水,有时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因为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这时,可以用“朝盐水,晚蜂蜜”的方法“喝走”秋燥。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凉的盐水,晚上睡前喝一杯温的蜂蜜水。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水分,还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是秋季养生防燥的好方法。
三:不可乱进补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
1、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
2、慕名进补。有些人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
3、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4、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5、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四:锻炼要“四防”
秋令时节,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
1、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2、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运动过度。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4、秋燥。秋天气候干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盐水。
五:防肥胖
每年夏天,人的体重都会有所减轻,这是由于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能量消耗较大。夏天天热也容易睡眠不足,另一方面,夏季人们普遍食欲不振,愿意摄取清淡的食物,所以造成体内热量的供给不足。到了秋天,人们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
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早晨抓紧时间适当选择一定的体育锻炼。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